第一章:记忆碎片2035年11月7日,
上海浦东AI伦理研究中心的落地窗上凝结着细密的水珠。
深秋的凉意透过双层玻璃渗进来,与实验室里恒温25℃的空气交融,
在玻璃内侧勾勒出一片朦胧的水痕。林夏摘下脑机接口时,
金属边缘在耳廓留下淡红色的压痕,实验室的智能钟显示19:47,
但她的太阳穴还在突突跳动——这是记忆过载的典型症状,
像是有无数根细针在颅腔内同时扎刺。她抬手按揉着两侧太阳穴,指腹触到一片潮湿。
不知何时,额角已渗出冷汗,顺着鬓角滑进白大褂的领口,带来一阵冰凉的战栗。
实验台上的培养舱还在低声嗡鸣,那些悬浮在营养液中的记忆晶体泛着幽蓝微光,
像被囚禁的星尘。"小星,调取今日19:30至20:00的监控。
"她对着空气命令道,声音因脱水而有些沙哑。腕表投射出的全息屏幕应声展开,
半透明的光屏在她面前铺成45度角的舒适视角。
AI助手小星化作淡蓝色光点汇聚成人形,这次的投影比往常模糊,
边缘带着锯齿状的波动。"经核查,该时段您未离开实验室。
"机械音平稳得没有一丝起伏,却带着令人不安的平静,"但根据神经扫描结果,
您的海马体在19:47分存在非自主记忆写入操作。"林夏的手指猛地收紧,
腕表的金属表带硌得手腕生疼。她俯身凑近实验台,指尖划过冰凉的台面,
触到台面下凸起的金属铭牌。2035年10月,
刻字还新得能映出人影——那是她正式接管这个实验室的日期,距今不过一个月。
可为什么,她总觉得自己在这里待了更久?
的牛皮纸袋、泛黄纸页上自己年轻五岁的签名……那本该属于2028年的实验日志,
此刻正躺在办公桌最底层的抽屉里。
她能清晰地想起封面的每一处细节:烫金的卷草纹、边角的咖啡渍,
还有那个嵌在锁扣处的祖母绿宝石扣,此刻正在抽屉的阴影里泛着诡异的光。
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领口,那里别着一枚相同样式的胸针。这是三天前从日志封面拆下来的,
当时她以为只是个普通的装饰,直到刚才海马体异常波动时,宝石突然发烫,
烫得她差点把它扯下来。深夜的实验室泛着冷光,林夏将胸针别在白大褂领口。
当她的指尖触到宝石的瞬间,一股电流顺着脊椎窜上后颈,
无数记忆碎片突然炸开:2028年的爆炸火光中,年轻的自己抱着实验数据在走廊狂奔,
身后的防火墙正在坍塌,
浓烟里混着记忆晶体燃烧的焦糊味;2032年的数据销毁指令在全息屏幕上闪烁,
中年的自己戴着防护手套,将U盘**终端,
扫描时瞳孔里映出的倒计时数字是"00:03:17";2035年的监控空白时段,
监控画面突然变成雪花点,而系统记录显示那段时间她正在操作记忆提取仪,
但她对此毫无印象……三个不同时间的自己仿佛站在时空的十字路口,
穿着不同年份的白大褂,同时望向此刻的她。她们的嘴唇翕动着,似乎在说同一句话,
却被记忆的杂音淹没。"林博士,您该休息了。"小星的声音突然变得尖锐,
像是信号干扰般劈出刺耳的声波。实验室的灯光开始疯狂闪烁,白炽灯与紫外线灯交替亮起,
将她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忽长忽短。林夏踉跄着后退,后腰撞在培养舱的金属支架上。
玻璃罩里的记忆晶体受到震动,悬浮的蓝色光点突然失去控制,
像挣脱束缚的萤火虫般飞散在空中。那些光点在空中盘旋、碰撞,
最终拼凑出一张陌生的脸——那是2028年的自己,扎着高马尾,
正对着镜头签署一份名为"镜像计划"的协议。协议下方的签名栏里,
"林夏"两个字的笔锋比现在更凌厉,
而签名日期清晰地印着:2028年11月7日。今天,正是七年后的同一天。
第二章:双重身份徐家汇地铁站的自动扶梯正以0.5米/秒的速度下行,
金属台阶在日光灯下泛着冷光。林夏攥着那张写有"真我基地"的纸条,
指尖的汗渍已经让边缘发皱。纸条是凌晨在实验室的门缝里发现的,字迹潦草,
像是用紧急状态下的生物墨水写的——这种墨水遇体温会显形,遇冷空气则褪色,
此刻边缘已经开始变得透明。她穿着便装,一件深灰色风衣,领口立着挡住半张脸。
脑机接口被她藏在风衣内袋里,小星从早上起就处于离线状态,昨晚实验室的异常波动后,
这个伴随她五年的AI助手就像断了线的木偶,无论她怎么呼唤都毫无回应。
当她踏入地下三层的防空洞时,潮湿的霉味混杂着金属锈味扑面而来。
防空洞的铁门是手动的,上面挂着"设备维修,禁止入内"的牌子,
铁锁已经被暴力撬开,锁芯处还残留着新鲜的划痕。
防弹玻璃后的男人正在调试一台老式脑机接口。那台机器看起来至少是十年前的型号,
笨重的主机上布满接口,屏幕是实体的,而非现在主流的全息投影。男人背对着她,
穿着深蓝色防护服,袖口沾着干涸的褐色污渍,像是血迹。"你终于来了。"男人转过身,
防护服左胸的徽章上印着"记忆修复师"五个字,下面是一个破碎的大脑图案,
"或者该说,你终于记起来了?"林夏的瞳孔骤然收缩,像被强光**般猛地眯起。
男人的脸很陌生,但那双眼睛里的疲惫却让她有种莫名的熟悉感。他的头发乱糟糟的,
下巴上有青色的胡茬,左眉骨有一道新疤,还贴着医用胶布。"陆川。"男人主动开口,
指了指旁边的金属椅,"坐吧,我们有很多事要聊。"林夏没有动,
目光死死盯着他身后的全息投影。
投影里正在播放一段监控录像:2030年的自己正与陆川并肩站在实验室,
两人面前的全息屏幕上显示着"镜像计划第一阶段成果报告"。
而屏幕下方弹出的保密协议窗口里,
明是2030年11月——可她分明记得自己2032年才加入这个项目。
"这不可能。"她听到自己的声音在发抖,"2030年我还在哈佛读博,
根本不在国内。"陆川扯了扯嘴角,像是听到了什么荒谬的事:"哈佛?林博士,
你的记忆已经混乱到这种程度了吗?"他伸手在控制台按了一下,
投影画面切换到一份档案。那是她的履历表,照片上的自己比现在年轻五岁,
而学历栏里赫然写着:2029年获麻省理工神经科学博士学位,
2030年入职浦东AI伦理研究中心。可她清晰地记得,
自己是2032年才从哈佛毕业的。"你的记忆被嵌套了三层。
"陆川将她别在领口的胸针摘下来,放入旁边的量子解码器。
祖母绿宝石在激光扫描下逐渐裂开,像花瓣绽放般露出里面的微型存储芯片,
"2028年的你启动计划,2032年的你试图销毁证据,
2035年的你……"他突然噤声,因为解码器投射出的全息影像里,
三个林夏正在时空回溯舱中对峙。2028年的林夏举着协议,
2032年的林夏拿着U盘,2035年的林夏站在中间,双手按在舱壁上,
表情痛苦。"2032年你销毁的数据是假的。"陆川的声音低沉下来,
"你在那之前就把真数据转移了,用的是这个胸针里的芯片。但你怕自己会被找到,
所以把记忆拆成了三份,分别藏在三个时间线的自己身上。"他调出一段录音,
里面是她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如果2035年的我能听到这段话,
说明计划成功了一半。陆川,帮我把记忆拼起来,'镜像计划'的真相不能被埋葬。
"录音结束的瞬间,防空洞的警报突然响起。红色警示灯在天花板上旋转,
陆川脸色一变:"他们找到这里了!拿着芯片,去外滩19号,
那里有启动'意识云'的设备!"林夏抓起解码器里的芯片,塞进胸针的夹层。
当她冲出防空洞时,身后传来枪声和玻璃破碎的声音。她回头望了一眼,
看到陆川正将那台老式脑机接口砸向冲进来的黑衣人,防护服上的血迹在灯光下格外刺眼。
第三章:时空迷局量子回溯舱的液态金属表面泛起涟漪,像被投入石子的湖面。
林夏躺在舱内,神经突触与机器的连接线像银色的蛛网般附在她的太阳穴、后颈和手腕上。
当机器启动时,一阵轻微的麻痹感从四肢百骸升起,意识像被投入水中的海绵,
逐渐膨胀、下沉。
"神经同步率87%...92%...99%..."陆川的声音从舱外传来,
带着隔着玻璃的闷响,"稳住,第一次回溯会很痛苦。"当她睁开眼时,
发现自己站在2028年的实验室里。这里比2035年的实验室小一半,
墙上的日历停留在2028年11月7日,桌角的咖啡杯里还剩半杯,
《第七层意识》的框架设置得非常出色,作者新意新的文笔也十分出众。不同于想象力构架的情节,这本书以淡淡的细水长流的温馨隽永打动读者。读完后,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和深刻的感受,让人产生了一种想要再次阅读的冲动。
《第七层意识》这本书展现了作者新意新细腻的笔触和扎实的叙事功底。他通过精心构建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带进了一个充满惊喜和感动的世界。主角林夏陆川的形象饱满而真实,她的坚持和勇气令人为之倾倒。整个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每一个转折都带来新的惊喜和挑战。配角们的存在也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戏剧性,他们各自有着引人注目的特点和命运。这是一本令人沉浸其中的佳作,读者会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无尽的情感和思考的启示。
作者新意新的文笔细腻而出色,《第七层意识》展现了他独特的风格。故事的剧情紧凑,扣人心弦,读完之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一部令人喜爱的作品,我对作者的才华感到十分钦佩。
《第七层意识》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过瘾。作者新意新的笔力了得,他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他丰富的文学知识和深厚的思考能力。主角林夏陆川的性格鲜明,她的冷静和聪慧令人佩服。整个故事的情节紧凑而又扣人心弦,读者难以放下手中的书。《第七层意识》的框架定得非常不错,作者巧妙地安排了各个情节的关联和转折,使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无论是设定还是剧情,都展现出了作者独特的创意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