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站在长安街的梧桐树下,许静舟仰头望着簌簌落下的金黄叶片,
风里带着初秋特有的干爽。街对面是一排红墙灰瓦的老房子,墙根下的青苔洇着湿润的绿意,
有穿着校服的孩子背着书包跑过,笑声清脆得像碎冰。这里是李泽政从小长大的地方。
她手里捏着一张微微泛黄的照片,是四年前在边境哨所的雪地里拍的。
照片上的她穿着臃肿的冬大衣,脸蛋冻得通红,站在同样一身戎装的李泽政身边。
他站得笔挺,眉眼间还带着未脱的少年气,却已经有了军人特有的沉稳,正低头看着她,
嘴角噙着一点几乎看不见的笑意。那时候的风,比北京的要烈上十倍。她其实不喜欢北京。
这座城市太大,太亮,像一个永远填不满的容器,装着太多人的野心和回忆,
也装着她不敢触碰的那五年。可毕业后投递的简历偏偏在这里有了回音,面试结束后,
双脚像有自己的意识,带着她钻进了地铁,又爬上了这百级台阶。手机在口袋里震动,
是HR发来的入职确认。许静舟低头打字回复,指尖触到屏幕上自己的倒影——短发长了些,
染回了自然的黑色,穿一身简单的白衬衫牛仔裤,
和五年前那个穿着荒漠迷彩、脸颊晒得通红的自己,判若两人。“许静舟?
”身后传来的声音很轻,却像一道电流窜过脊椎。许静舟猛地回头,
手里的手机“啪”地掉在地上,屏幕磕在青石板上,裂开一道蛛网。男人穿着蓝白条纹衬衫,
站在几步之外的台阶上,逆光里看不清表情。但那挺直的脊背,微蹙的眉峰,
还有说话时尾音里那点不易察觉的京腔,是刻在她记忆里的形状。李泽政。
他似乎也没想到会在这里撞见她,眼里闪过一丝错愕,随即快步走下来,弯腰捡起她的手机。
“屏碎了。”他把手机递回来,指尖不经意擦过她的掌心,两个人都像被烫到似的缩回了手。
“谢谢。”许静舟接过手机,指尖冰凉。“你怎么在北京?”他问,声音比记忆里沉了些,
带着部队打磨出的沉稳。“找工作,刚面试完。”她低头看着手机屏幕上的裂纹,“你呢?
回来休假?”“不是,”他顿了顿,“今年毕业了,分回了**,报道之前回家看看。
”许静舟顿了顿:“我记得你不是七年本硕连读么?怎么今年就…”“说来话长,
不过都一样嘛早点工作也好。”“哦。”空气里弥漫着尴尬的沉默。远处的蝉鸣聒噪,
风里飘来远处的汽笛声,像极了**河边偶尔驶过的巡逻艇的声音。许静舟突然想起,
他们最后一次这样面对面站着,也是在一个有风的傍晚,只不过那时脚下是**河畔的碎石。
“那时候……”李泽政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他似乎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最后只变成一句,
“你变化挺大的。”许静舟笑了笑,那笑容有点涩:“你也是。不像以前总皱着眉了。
”他确实不皱眉了。以前在部队,他总爱皱着眉看文件,或是在队列里盯着前面人的后脑勺,
连带着那身笔挺的作训服都显得紧绷。可现在,他站在人群里,
哪怕宽松的衬衫在他身上也衬得身姿越发挺拔,眉眼间的凌厉被一种温和的轮廓取代,
只有眼底深处,还藏着她熟悉的执拗。“去那边坐坐?”他指了指一旁的石凳。
许静舟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坐下时,
她闻到他身上的味道——不是部队里统一配发的硫磺皂味,也不是军校里消毒水的气息,
是一种清冽的木质香,像极了**秋天的松树。记忆突然就不受控制地翻涌上来,
带着海拔三千米的稀薄空气,和藏在迷彩服口袋里的半块奶糖的甜味。
那是她第一次见到他的时,绝不会想到的味道。红底照片与初相识李泽政第一次看见许静舟,
是在新兵连部分类档案时。那是他义务兵第二年的夏天,作为文书帮指导员整理新兵档案。
**的七月不热,阳光却烈得像刀子,透过窗户斜斜地劈进来,
在积着薄尘的档案袋上投下光斑。他翻到一份女兵档案时,指尖顿住了。
红底证件照上的姑娘,眉眼很淡,嘴唇抿成一条直线,眼神却亮得惊人,
像极了他小时候在东北姥姥家见过的冰棱,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照片下方写着名字:许静舟。“这新兵有点意思,”旁边的老兵凑过来看,
“射击考核全连第一,体能差点,但内务是标兵。”“她长的好看”,
李泽政没头没脑来了有这么一句,然后把照片塞回档案袋里。他对这些新兵没什么兴趣,
家里打了招呼,明年就考军校,剩下的日子不过是熬。作为军三代,他从小在大院里长大,
父母是军委大院里的“李参谋”和“张干事”,爷爷是挂着勋章的老将军,
连他来当这个义务兵,都被家里安排得明明白白——先去基层磨两年,再去军校镀层金,
回来顺理成章进机关。他见过太多想攀附的人,男兵女兵都有,眼神里的算计藏都藏不住。
所以对这些新兵,他向来敬而远之,直到三个月后的新年。那天部队加餐,炊事班忙不过来,
临时从各连抽了几个新兵帮忙后勤。李泽政作为文书,被派去给领导那一桌端菜。
他端着一盘红烧排骨走出厨房时,正撞见一个女兵端着汤碗,被门槛绊了一下,
整碗汤泼在了自己的作训服上。“对不起对不起!”她慌忙去扶碗,滚烫的汤汁溅在手腕上,
红了一片,她却像是没感觉似的,只顾着捡地上的碎片。是许静舟。
档案里的冰棱眼此刻写满了慌乱,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打湿,贴在脸上,鼻尖沾了点面粉,
像只受惊的小兽。李泽政皱了皱眉,放下手里的盘子,
从口袋里掏出纸巾递过去:“先擦干净,去水龙头冲下手。”她抬头看他,
愣了一下才接过纸巾:“谢谢班长。”声音有点哑,带着东北姑娘特有的直爽。
“叫我李泽政就行。”他指了指她的手腕,“赶紧去冲,别起泡了。”她“哦”了一声,
转身跑向水池。李泽政看着她的背影,才发现她比照片里瘦,作训服穿在身上空荡荡的,
跑起来却很稳,像只灵活的小鹿。那天的后勤任务结束后,他们坐在一桌吃饭,
许静舟一言不发,只闷头吃饭,而李泽政默默的注视着这个女孩子。
下午他在宿舍楼下又碰到了她。她换了身干净的衣服,手里拿着个苹果,
见了他就递过来:“班长,谢你上午提醒我。”“说了叫我名字。”他没接苹果。
“那……李泽政,”她把苹果往他手里塞,“炊事班发的,甜。
”苹果的果香混着她身上淡淡的肥皂味,飘进鼻腔。李泽政鬼使神差地接了过来。
“你黑龙江哪的?”他问。“哈尔滨下面的县城,”她笑了笑,眼睛弯成了月牙,
“离这儿老远了,第一次来这么远的地方。”“适应吗?”“还行,就是有点缺氧,
跑步的时候总掉队。”她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不过我在努力练了!
”李泽政看着她眼里的光,突然想起档案里那句“内务标兵”。他去过那边,
知道那是个冬天能冻掉耳朵的地方,一个姑娘家跑到这高原上来当兵,图什么?“加油。
”他丢下两个字,转身回了宿舍。那晚上,他把那个苹果放在床头柜上,
直到表皮皱了才想起吃。咬下去的时候,确实很甜,甜得有点像小时候爷爷给的水果糖。
秘密相处部队的日子像上了发条的钟,规律得让人麻木。早操,训练,学习,点名,熄灯,
一天二十四小时被切割成无数个小块,填得满满当当。李泽政和许静舟的交集,
本该仅限于偶尔的队列碰面,或是文书查岗时的几句对话。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他们开始有了“秘密”。第一次是许静舟的枪出了问题。实弹射击训练时,她的步枪卡壳了,
差点造成误伤。连长在队列前把她训了半小时,说她“毛手毛脚,不适合当兵”。
她站在太阳底下,背挺得笔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硬是没掉下来。训练结束后,
李泽政在武器库门口等她。“过来。”他招了招手,把她拉到库房后面的角落里。
“枪我帮你检查过了,是撞针有点歪,不是你的错。”他递给她一把拆枪工具,
“我教你怎么拆,以后自己能检查。”许静舟愣愣地看着他。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落在她的军靴上。他低着头,手指灵活地拆解着步枪,动作干净利落,
侧脸的线条在余晖里显得柔和了些。“看什么?”他抬头,撞进她的眼里。
许静舟慌忙移开视线:“没、没什么。”那之后,他们常在晚饭后“偶遇”。
有时是在操场边缘的器械区,他帮她纠正单杠动作;有时是在图书馆,他借她专业书,
扉页上会用铅笔写几个重点标记;最冒险的一次,是节日夜晚的岗哨,他替了战友的班,
她正好来送热水,两个人在哨位旁的避风处站了十分钟,
分享了一块从炊事班“顺”来的压缩饼干。“你说,咱们这算不算违纪?”许静舟咬着饼干,
声音压得很低,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瞬间散开。“算。”李泽政看着远处营区的灯火,
“不过没人看见。”他说话时,侧脸的轮廓被月光勾勒出来,睫毛很长,像两把小扇子。
许静舟突然觉得心跳快了半拍,赶紧低下头,假装专心啃饼干。部队的纪律像一张无形的网,
男兵女兵之间的距离更是被卡得死死的。肩并肩走要保持一米以上,说话不能超过三句,
眼神交流都得小心翼翼。可越是这样,那些偷偷摸摸的瞬间就越显得珍贵。
她知道他是军三代,听老兵说过他父母是“大领导”。她也知道自己只是个普通家庭的姑娘,
父母是县城里的中学老师,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她能平平安安。所以她从不敢多想,
只把那些相处当成枯燥生活里的一点甜。而李泽政也觉得,这样的日子似乎也还不错,
他第一次动了不想读军校的想法,他想留在这,陪着她。家里当然是不容易的,
他长这么大第一次忤逆父母,在电话里大吵了一架。李泽政的父母公干来到了**。
说是公干,其实谁都知道,是来看看儿子,顺便“考察”一下他这两年的表现。
李泽政接到通知时,心里咯噔一下,下意识就想到了许静舟。他没告诉她父母要来,
可缘分就是这么巧。那天他陪着父母在营区参观,走到女兵宿舍楼下时,
正好碰到许静舟和战友们抱着被子出来晒。“李泽政!”一个战友喊了他一声。他停下脚步,
许静舟也跟着停了下来,看到他身边穿着便装却气度不凡的中年男女,瞬间明白了什么,
赶紧立正敬礼:“首长好!”李泽政的母亲张岚打量着她,
脸上露出温和的笑:“这小姑娘真精神,叫什么名字?”“报告首长,我叫许静舟。
”“黑龙江来的?”张岚像是看过她的资料,“听说你内务特别好,是咱们营的标兵?
”“是领导和战友们帮助得好。”许静舟低着头,声音有点紧张。
李泽政的父亲**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目光在她身上一扫而过,
落到李泽政身上:“泽政,你在这儿和同志们相处得不错。”那顿饭,
许静舟被指导员特意叫去作陪。她坐在桌子最靠边的位置,手脚都不知道往哪放,
听着李泽政的父母和领导们谈笑风生,说的都是她听不懂的“政策”“部署”,
偶尔提到李泽政小时候的事,她才偷偷抬眼看他,发现他正望着自己,眼里带着点歉意。
饭后张岚拉着许静舟的手,说了好些“辛苦”“不容易”的话,
还塞给她一盒巧克力:“小姑娘多吃点,看你瘦的。”许静舟红着脸收下,心里暖烘烘的。
她想,原来大领导也不是都那么严肃,李泽政的妈妈,很像她高中时的班主任。可她没看到,
那天晚上,李泽政在父母住的招待所里,经历了怎样一场“谈话”。“那个许静舟,不行。
”**的声音很沉,“家里是县城的?父母是老师?和咱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爸,
我和她就是战友。”李泽政皱眉。“战友?”张岚放下手里的茶杯,
“我看她看你的眼神就不对。泽政,你别忘了自己的身份,你的路早就规划好了,
不能在这种地方出岔子。”“什么叫这种地方?”李泽政提高了声音,“她是个好兵,
比很多男兵都强!我就是想陪在她身边,要么她跟我一起走,要么我也留下来。
”“好兵不代表能进咱们家的门。”张岚的语气冷了下来,
“你爷爷要是知道你在部队里和这种背景的女兵走得近,能饶了你?”李泽政没再说话。
他知道父母说的是实话。在那个大院里,婚姻从来都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是两个家庭的背景,
是人脉的交织,是前途的考量。他以为自己在部队两年,已经磨掉了身上的“大院气”,
可到头来,还是逃不过这无形的枷锁。离开**前,张岚又找了许静舟一次,
在营区的小卖部里。她给许静舟买了一堆零食,笑着说:“静舟啊,
泽政这孩子被我们惯坏了,他爷爷啊就这一个孙子,家里都盼望着他能考上军校,
有个好的前途,考军校的学习的事,还得麻烦你多提醒他,督促他。”“我会的,阿姨。
”“你是个好姑娘,”张岚话锋一转,“老家那边要是有什么困难,或者想退伍回地方,
阿姨都能帮你想想办法。女孩子家,总在边境待着,不是长久之计。
”许静舟手里的零食袋被捏得变了形。她突然明白了中午那顿饭上,
张岚温和笑容背后的东西——那不是喜欢,是劝退。她抬起头,看着张岚,
第一次没有低头:“谢谢阿姨,我觉得在部队挺好的。”张岚的笑容僵了一下,
随即又恢复了温和:“那就好,那就好。”不知道后来李泽政怎么与他的父母沟通交涉的,
最后他选择了报考军医大学。突然有一天,他把一本《人体解剖学》递给她。
“我要考军医大了,”他说,“这本书你拿着,或许以后用得上。”许静舟接过书,
指尖触到他的,像被烫了一下。“你肯定能考上。”她说。“你也加油,”他看着她,
眼神很认真,“我听说你想考军校?”“嗯,”她点头,有点不好意思,
“还不知道能不能行。”“能行。”他说得笃定,“你的学习能力那么强,肯定没问题。
”那天晚上,许静舟把那本书压在枕头底下,翻来覆去睡不着。**的夜空很低,
星星亮得像要掉下来,她想起他说“能行”时的样子,突然觉得,或许真的有什么不一样了。
莫名其妙的分手营区门口停着去机场的车,他穿着便装,背着背包,站在车边等她。
“等我放假回来。”他说。“嗯。”许静舟点头,把一个布包递给她,“我妈寄来的红肠,
你拿着路上吃。”“你也加油,”他看着她,眼神里有不舍,“考军校的书我都给你留着了,
在我柜子里”“知道了。”车要开的时候,他突然抓住她的手腕,力道有点大:“许静舟,
等我。”许静舟的心跳得飞快,点了点头。车子扬尘而去,她站在原地,
看着那抹橄榄绿消失在路的尽头,手里还残留着他掌心的温度。最初的日子,
他们靠着书信联系。他给她写军校的趣事,说解剖课的福尔马林味道有多难闻,
说队列训练比义务兵时还严格;她给他写营区的变化,说自己的五公里成绩进步了多少,
说指导员鼓励她报考指挥学院。信里的字里行间,都藏着小心翼翼的甜蜜。
许静舟把他的信都藏在枕头套里,睡前拿出来读,读着读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又红了眼眶。
她开始更努力地训练,更拼命地背书,她想追上他的脚步,想有一天能站在他身边时,
不再觉得自己“配不上”。可变故来得毫无征兆。年底的跨年夜,许静舟值完岗回到宿舍,
收到了他的信。信封比平时薄,她拆开来,只看到一张信纸,
上面只有寥寥几行字:“许静舟,我们到此为止吧。部队和军校不一样,我以后的路不好走,
不想耽误你。祝你考军校顺利。李泽政”没有理由,没有解释,甚至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许静舟拿着信纸,手止不住地抖。窗外传来跨年的欢呼声,烟花在夜空中炸开,亮得刺眼。
她突然想起他临走时说的“等我”,想起他们在哨位旁分享的那块压缩饼干,
想起他教她拆枪时专注的侧脸——那些偷偷摸摸却闪闪发光的瞬间,像被戳破的气球,
瞬间瘪了下去,只剩下满地狼藉。她坐在冰冷的床板上,一夜没睡。信纸被她攥得皱巴巴的,
边角都磨出了毛边。她想不通,明明上一封信里,他还在说寒假要申请回**看她,
怎么突然就“到此为止”了?是因为他父母?还是他在军校里遇到了更“合适”的人?
第二天训练,她走神了,被铁丝网划破了胳膊,血珠渗出来,混着汗水往下淌,
她却感觉不到疼。战友拉她去医务室,她摇摇头说没事,只是望着远处的雪山发呆。那座山,
他们以前一起站过岗,他说从这里能看到国境线的轮廓。她没给他回信。骄傲不允许,
自尊也不允许。她把所有的信都找出来,塞进一个铁盒子里,埋在了营区后面的杨树林里。
埋的时候,土冻得很硬,她用工兵铲挖了半天,手指磨出了水泡,眼泪掉在冻土上,
瞬间就结成了冰。从那天起,许静舟像变了个人。话更少了,训练更拼了,
五公里越野从掉队变成了前三,射击成绩稳稳压过男兵。战友们都说她疯了,
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是在用疼痛麻痹自己,用疲惫填满那些会想起他的空隙。半年后,
军校考试成绩出来,许静舟以一分之差落榜。看到成绩的那一刻,她异常平静。
好像所有的力气都在那半年里耗尽了,连难过都变得轻飘飘的。她提交了退伍申请,
之后的日子快到她自己都觉得恍惚。离开**那天,是个晴天,和她来的时候一样。
背着背包悄悄走出营区,路过杨树林时,她停了停,却没去挖那个铁盒子。有些东西,埋了,
就该让它烂在土里。坐上离开的火车,她看着窗外倒退的雪山和草原,突然想起李泽政说过,
这里的草到了秋天会变成金色。她没能等到秋天,也没能等到他回来。
各自的生活许静舟回到哈尔滨后,继续读大学,因为优惠政策,她可以转专业,填志愿时,
她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在“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之间,选了后者。或许是潜意识里,
还想离他曾经的方向,近一点。大学生活和部队是两个极端。自由,松散,
充满了各种可能性。许静舟学着融入,留长了头发,学会了化妆,和室友一起去逛街,
去看电影。她努力活得像个普通女孩,可骨子里的东西改不了——她依然作息规律,
依然做事严谨,依然在人群里习惯性地保持警惕。有人追她,是同系的一个男生,温文尔雅,
会在图书馆帮她占座,会在下雨天送她回宿舍。她试过接受,一起吃了几顿饭,
看了几场电影,可当男生想牵她的手时,她却像触电般躲开了。她知道自己忘不了李泽政。
那个名字,像一根刺,扎在心底最深处,平时不觉得疼,可一旦有人靠近,
就会猛地扎出血来。四年里,她没再去过**,也没刻意打听他的消息。
只是偶尔在和以前的战友聊天时,会装作不经意地问起“李泽政怎么样了”。
战友说他在军校很出色,拿了好几次奖学金,还立了三等功。也有人见过他,
听说比以前更成熟了。她也听说,他身边有了新的女朋友,是一位将军的女儿,
和他门当户对。毕业典礼那天,父母特意从县城赶来,给她拍了好多照片。
林夕的梦Dream的《边境风痕》是我近期阅读的佳作之一。情节流畅连贯,人性描绘细腻入微,让人期待后续的展开和结局的圆满。
许静舟李泽政在《边境风痕》中的表现令人难以忘怀。其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剧情使我深深地爱上了这本书。
《边境风痕》给人带来了新颖的阅读体验。作者林夕的梦Dream的设定非常独特,切入点巧妙,引人入胜。主人公许静舟李泽政的个性鲜明,她的智慧和毅力令人钦佩。整个故事由她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过程构建而成,让人看后不禁为之欢呼。这本书的结构精巧,文笔流畅,每一个情节都紧扣主题,引人深思。无论是设定还是剧情,都展现出作者独特的风格和才华。
林夕的梦Dream的《边境风痕》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佳作。故事情节紧凑,人性描绘细致,让人期待后续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