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若涵活着的时候,季闲还会看她几眼,可为什么金若涵死了,季闲看都不看她了,还想要将她赶走。
就算是死了,季闲还要将她的尸体搬回来。
金若涵她何德何能,能让季闲如此念念不忘。
而她,在季闲最难的时候陪在他身边照顾他陪伴他,却始终在季闲心中占不了分毫。
她不甘心。
当年,边疆战事告急,季闲领兵出征,到达边疆时,敌人已破城而入,在城中肆意烧杀抢虐。
陶柔父亲就是在那次的战事战死的,当时她被敌人压在身下凌辱,她绝望之际,季闲提着一杆银枪,将她从敌人身下救下。
少年一袭金色铠甲,英姿焕发。
他翻身下马,抬手解开披风递给她,语气温柔的问她:“你没事吧?”
那一瞬间,陶柔觉得自己整个世界都亮了,季闲太耀眼了。
自此,陶柔每天都会找借口去找季闲,然后她就得知季闲在京城有一个准备娶回家的女子,边疆偏远,他几乎一天一封信,往京城寄。
她在心里止不住的嫉妒,时常在心里想季闲喜欢的女子是何模样,性格怎样。
但是没过多久,季闲的信停了,性格也变的阴晴不定,在战场上不顾生死,好几次被人砍死,最后还生了一场大病。
她抓住机会,主动请缨去照顾季闲。
季闲病重,经常在半夜喊一个女人的名字。
陶柔这才知道季闲心里那个意中人叫‘金若涵’
后来又从别人口中得知,金若涵跟太子成婚的消息。
她心中大喜,觉得自己有了机会,更加用心的照顾季闲。
季闲病好了之后,确实对她很是感激,与她亲近了一些,但对她来说还是不够。
再后来,季闲带领士兵大胜敌军,不日就要得胜还朝。
她心中焦急,面上却不显。6
她利用季闲恨金若涵这一点,成功让季闲将她带回了京城,扮演季闲中意之人,成为季闲报复金若涵的工具。
更是因为当时京中的流言蜚语,才让她提前很久如偿所愿嫁给了季闲。
她当时暗自欢喜许久,却不曾新婚不过几日。
季闲宁愿每日陪着一具尸体,也不愿回头看看她。
这让她怎么能甘心。
收回思绪,陶柔看着紧闭的门,满腔恨意凝聚在心头,一个狠毒的想法浮现在脑海。
密室内。
季闲端来一盆热水,打湿毛巾,拧干,抬起金若涵的手仔细的擦拭着:“若涵,你等等我,我不会让你等太久。”
等擦拭完,季闲端着水出去,朝门外道:“让你查的事情怎么样了?”
下一秒,门被打开,进来一个黑衣侍卫,他走到季闲身边接过那盆水,低眉道:“回将军,太子党羽最近跟朝中一些权臣来往甚密。”
季闲黑眸冷厉,眼底闪过一丝嗜血的杀意:“呵,看来是按耐不住了,继续给我查。”
黑衣侍卫正准备退下,却被叫住。
“等等,你去查一下阿碧现在在何处。”
“是。”黑衣侍卫领命而去。
自从大婚过后,阿碧便不见了踪影,后来得知金若涵身死的消息,便将这件事忘记了,直到今天曾想起来。
金若涵已经死了快半月了,院中的海棠树开花了,甚是娇艳,一如当年的金若涵。
季闲神色微动。
海棠,若涵最喜欢海棠了。
忽略心中传来的钝痛,他伸手摘了开的最艳的几朵。
回到密室,拿着刚摘好的海棠,修剪好枝丫,插在白玉花瓶里。
在战场上杀伐果断的将军,第一次干这么文雅的活,一时间一些笨手笨脚,弄了好久才摆弄好。
作者佚名的文笔娴熟,故事情节独特,吸引了我对《长安不见落雪》的极高关注。
作者佚名的文笔娴熟,故事情节独特,吸引了我对《长安不见落雪》的极高关注。
《长安不见落雪》这本书充满了情感与温暖。作者佚名的文笔细腻而动人,每一个场景都仿佛跃然纸上。主角金若涵季闲的形象鲜明,她的聪明和冷静让人为之折服。整个故事结构紧凑而又扣人心弦,情节穿插有趣,让读者欲罢不能。配角们也各自有着引人注目的特点,他们的存在丰富了整个故事的内涵和情感。这是一篇令人感动和陶醉的佳作,值得每一位读者品味和珍藏。
《长安不见落雪》这本书展现了作者佚名细腻的笔触和扎实的叙事功底。他通过精心构建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带进了一个充满惊喜和感动的世界。主角金若涵季闲的形象饱满而真实,她的坚持和勇气令人为之倾倒。整个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每一个转折都带来新的惊喜和挑战。配角们的存在也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戏剧性,他们各自有着引人注目的特点和命运。这是一本令人沉浸其中的佳作,读者会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无尽的情感和思考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