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火爆江南灯月录小说,主角是陆砚之沈蘅在线阅读全文无删减

火爆江南灯月录小说,主角是陆砚之沈蘅在线阅读全文无删减

时间:2025-07-10 13:26:00

《江南灯月录》小说由作者大汤黄鱼所写,情节波澜起伏,细节描写的惟妙惟肖,小说的主人公是陆砚之沈蘅,讲述了:他坦然迎视着那双充满警觉的明眸,伞沿又稍稍抬高了些,完整地露出他的面容。雨水在他肩头细微的蓑衣纤维上凝成更小的水珠,缓缓……

江南灯月录

1乌篷初遇暮春三月的姑苏城,浸润在杏花微雨里。细雨无声,却织得天地朦胧,

似一层薄纱笼罩人间。青石板铺就的狭长小巷,被雨水浸得油亮乌黑,

倒映着两岸粉墙黛瓦的曲折影子,也倒映着临河人家窗扉里飘出的细碎吴侬软语。

一滴檐溜积蓄已久,终于坠落,“嗒”地一声,清脆地敲在人家门前一只废弃的旧陶瓮沿上,

随即溅开几星细小的水花。一只紫燕倏地从檐角柳条掩映的泥巢里窜出,“唧”的一声,

倏忽掠过河面,翅膀尖儿几乎吻碎了水中倒映的黛色瓦檐与灰白天光。

临河的乌漆木窗“吱呀”一声,被人从内里推开半扇。窗后一张妇人面孔探出来,望着雨丝,

眉头微蹙,旋即又关上了,只留下那半扇窗孤零零地悬着,框住一片流动的雨帘。

细雨如丝如纱,无声漫过一柄撑开的紫竹伞面,又悄然滑落伞缘。

陆砚之驻足于古老的石拱桥上,蓑衣下蓝灰色的长衫衣摆被桥上的风微微卷起。他望向河水,

目光却似穿透水面,投向更深远的去处。桥下河水被雨点击打出无数细密涟漪,

揉碎了两岸的粉墙倒影与垂柳飘拂的绿痕。船橹轻摇,

一艘乌篷小船缓缓撑离岸边简陋的石埠头,“吱扭”一声,船身微晃,

推开一圈柔软的墨绿色水纹。船尾一个戴笠老艄公,蓑衣淋得湿亮,

手臂沉稳而熟练地摇着橹柄,橹叶拨动着河水,发出规律而低沉的“哗啦”轻响,

搅动着水中沉浸的、近乎凝滞的春日时光。青石桥面,湿漉漉地泛着幽光。

陆砚之的目光被桥头一点骤然亮起的藕荷色攫住——一抹纤秀的背影。那颜色极素净,

却在烟雨迷蒙里清丽得惊心。衣袂被桥上的风轻轻扬起,扫过桥栏边濡湿了雨气的垂柳枝条。

柳条柔嫩的新绿缀满了水珠,被藕荷色的衣角拂过,无声地颤了颤,

抖落几点细小晶莹的水滴。视线下移,只见一双青缎绣鞋,鞋尖微露,踏着桥面浅浅的积水,

步履轻盈却略带匆忙,每一次落下,都踏碎水面漂浮的细碎天光,

荡起小小的、转瞬即逝的涟漪。发髻简单挽起,一枚素银簪斜插其间,

簪尾垂下的细碎流苏随着主人的步履微微一颤,漾开难以察觉的银光。

她怀里紧抱着一卷缎面,那缎面在薄明的微雨中,

竟比四周弥漫的春雾更惹人眼目——半幅未完成的“雀踏琼枝”图卷。

金线在湿润的空气里流转着若有似无的微芒,纤丽的雀儿轮廓已然成形,

栖在一枝初绽的梅花上,却偏偏缺少了点睛的魂魄,仿佛隔着雨帘,无声叹息。

雨水浸润着古老的石桥,也将那半幅金线流转的“雀踏琼枝”图衬得愈发朦胧而矜贵。

陆砚之的目光紧锁在那雀鸟几近完美却偏偏缺憾的尾翎上——那空落落的地方,

仿佛牵引着整幅画的魂灵。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向前一步,脱口而出,声音清朗,

穿透了细密的雨帘:“姑娘留步!”竹骨伞柄在他手中微微一抬,伞沿向后滑开寸许,

伞下落下的雨幕被暂时隔开一线。他那双映着氤氲雨光的眼眸,穿过这微小的间隙,

坦然而专注地投向那蓦然停驻的藕荷色身影。姑娘显然吃了一惊,身体瞬间绷紧,

像一株骤然被雨水打湿的含羞草叶。她下意识地将怀中那卷珍贵的缎面抱得更紧,

紧紧护在心口,仿佛那是最紧要的屏障。她猛地旋过身来,动作带起一阵细微的风,

发间银簪坠着的流苏也随之急促地一荡,甩落几星细小的水珠。

那双明亮的眼睛带着七分戒备、三分惊疑,迅速地在雨中扫过,

最终定定地落在陆砚之的脸上,又飞快地瞥向他身后空旷的石桥,

仿佛在确认这只是孤身一人。她的目光锐利如针,带着无声的质问,

毫不掩饰地穿透雨幕扎过来。陆砚之并未因这审视的目光显出半分局促。

他坦然迎视着那双充满警觉的明眸,伞沿又稍稍抬高了些,完整地露出他的面容。

雨水在他肩头细微的蓑衣纤维上凝成更小的水珠,缓缓滚落。他唇角微扬,

勾勒出一个温和而专注的笑意:“姑娘莫惊,”他语速沉稳,音调不高,

却清晰地送入对方耳中,“在下只是瞧见姑娘怀中这幅绣样,实在精巧,心有所感,

一时唐突了。”他的目光再次落回她怀中紧抱的缎面,如同鉴赏一件稀世珍宝,

带着纯粹而热切的欣赏,“尤其是那雀鸟的神韵,已然呼之欲出。

”这番解释虽未能完全消弭姑娘眼中的疑虑,但那紧绷的肩线却悄然松弛了一丝。

她下意识地垂眸看了一眼怀中护着的绣卷,长长的眼睫在雨气中微微颤动。那戒备的神情,

稍稍融化了些许冰棱。陆砚之敏锐地捕捉到这细微的变化,朝前再走近一步,

两人之间相隔不过数尺。

他能清晰地看到绣绷上那只雀鸟的细节:金线勾勒出的羽毛纤毫毕现,

姿态灵动似要破卷而出,唯独那本该最为华彩的尾翎处,

只余一片刺目的、未完成的空白绢素——那是夺目乐章里一段突兀的休止符。他伸出手指,

指尖并未真正触碰那珍贵的绣面,只是隔着寸余微凉的雨气,

虚虚点向那尾翎所在的空白位置。他的声音压得更低沉了些,

如同在陈述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这雀儿尾翎处,若能添上两笔丹朱,

”他指尖在虚空中极其细微地捻动了一下,仿佛捏着一枚无形的绣花针,“只需两笔,

取其炽烈如火之精魄,未必浓重敷色,却能勾出羽翎末端那一点飒沓飞扬之气。

与这身金羽的雍容华贵一衬,方是活色生香,才算真正点破了这‘踏枝’的神髓。

”言语间,尽是行家对苏绣那“精、细、雅、洁”风骨刻入骨髓的理解。

姑娘眼中的疑虑如同春冰遇见了暖流,瞬间裂开缝隙,悄然消融大半。取而代之的,

是直白的惊愕与一丝难以掩饰的、被点中心事的赧然。她下意识地仰起脸,

目光紧紧锁住陆砚之,仿佛要穿透他温和的表象,看清他言语背后的分量。

怀中的绣卷仍被紧紧抱着,但那姿态已从纯粹的防御,变成了某种下意识的寻求认同的倚靠。

“先生……竟也通晓苏绣?”她终于开口,声音如同檐下被雨滴敲打的青瓷风铃,清脆微颤,

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探寻。那目光中的戒备,此刻已被一种同道相逢的灼热所取代。

雨丝细密,无声地濡湿着桥面、衣衫,还有人心底某些尘封的角落。陆砚之眼神平静,

只微微颔首:“家中旧业,也曾浸淫些皮毛。”他只答得轻描淡写,

目光却始终沉淀在那幅未完的绣品上,无声地流连着那雀鸟身姿的精妙针法,

“姑娘这雀踏琼枝,取法古雅,‘戗针’‘散套针’兼用其上,

‘滚针’勾勒出的翎羽边缘细密如生,尤其这雀鸟的栖枝姿态,端凝中蓄着欲飞之势,

‘树石皴针’的运用更是古意盎然,深得宋人花鸟之骨……只是,”他的话音微妙地一转,

“失了那两笔丹珠,这骨,终究少了几分精气神凝注的血肉。”姑娘的眼眸骤然亮起,

如同暗夜中骤然划过的星子。

出的“戗针”、“散套针”、“滚针”、“树石皴针”这些苏绣古法里极为讲究的针法名目,

如同钥匙,瞬间打开了她的心扉。她樱唇微启,那份拒人千里的矜持几乎消散殆尽,

取而代之的是倾吐技艺的渴望:“先生所言丹朱点翎……小女子并非未曾想过!

只是……”她语速快了起来,带着一丝找到知音的急切,“试过几次,

总觉得那赤色一旦落下,不是过于浓烈夺了金羽的尊贵气象,便是过于浅淡失了飞动之姿,

反显得尾翎滞涩,

整幅画的空灵意境……”声音里有了困扰她许久的、难以突破的技法困境所带来的淡淡懊恼。

陆砚之专注地听着,在她话音稍歇时,忽而问道:“姑娘手中所用朱线,

可是寻常市上所购的织染之物?”姑娘一怔,随即点头:“正是。姑苏城中‘彩云轩’所售,

已然是最好的了。”陆砚之听了,眼中掠过一丝了然的笑意,

微微摇头:“‘彩云轩’的丝线固然上乘,终究是批量浸染,固色有余而灵动不足。

丹砂点翎,取其精魄,非用古法炮制的‘檀砂染丝’不可。”他顿了顿,见姑娘听得入神,

眸中疑窦渐消,求知之意愈浓,才接着道,“此线染制极繁,需取上好丹砂细细研磨澄滤,

仅取最精纯之色浆,再以古法秘配的药汁为引,浸润于陈年崖柏木液之中反复浸透百日,

而后方得以染丝。如此炮制出的丝线,赤色深蕴而不滞,透亮如朝霞,

更难得的是丝身饱满盈润,拈针走线时自带一股天然韧劲,

最适合表现翎羽末端那种欲破绢帛而出的弹性张力。”姑娘听得入神,眼中疑窦渐消,

求知之意愈浓,那紧抱着绣卷的手臂也不知不觉放松了些。桥下的河水在雨中缓缓流淌,

倒映着桥上这对同好论艺的影子。“再者……”陆砚之目光如炬,

再次落在那雀鸟尾翎空白的绢面上,沉吟道,“姑娘方才忧虑丹朱落笔的浓淡火候,其实,

非尽在线色深浅本身。”他抬起右手,食指与拇指在虚空中捻出一个极小的距离,

指尖微微捻动,如同极其精微地控着针,“关键在于入针的角度与丝缕捻转的劲道。

若以稍偏斜的角度刺入,捻线力道轻匀似无物,丝线自身的弹性稍得舒张,

那朱色便显得轻盈透亮,

恍如晨光初透;若再辅以极细的、近乎溶入金羽边缘的‘肉入针’短针藏锋,

层层晕染递进……”他一边说,

指尖一边在雨气中极其缓慢而精确地演示着那捻针、刺入、轻捻丝线的微小动作,“如此,

方能得那一点飞扬之势的精髓,似有还无,却又非它不可。”每一个细微动作的讲解,

都带着匠人对手中器物生命力的深刻感知。雨丝仿佛也凝滞了片刻。姑娘屏息凝神,

目光紧紧追随着陆砚之那在空中微妙捻动的指尖,眼中光芒闪动,若有所思。

陆砚之所描绘的“檀砂染丝”的古法秘制,“肉入针”的藏锋妙用,

以及那种指尖捻线力度与角度的微妙掌控,

为她构架出一个全然不同的、更精微也更接近完美的技艺境界。

她怀中那紧抱着的雀踏琼枝图,在她心念之中,似乎已因这两笔尚在言语间的丹朱点染,

瞬间羽翼丰盈,神采飞扬起来。“先生一席话,拨云见日……”她低叹出声,

声音里带着豁然开朗的轻颤与由衷的钦佩,之前所有的疑虑与疏离尽数化为眼底的清澈信赖,

“小女子汲汲于此处久矣,今日方知症结所在!这……”她顿了一下,似在斟酌措辞,

目光再次落到陆砚之温和的脸上,“敢问先生,何处可觅得您方才所说的‘檀砂染丝’?

”这个问题悬在微凉的雨中,带着探寻的意味。陆砚之并未直接作答,只是静静地站着,

任由细密的雨丝无声濡湿着紫竹伞面、肩头蓑衣的细微纤维,

以及眼前这方绢素般凝滞的光阴。桥下乌篷小船欸乃的桨声已远,余音袅袅,

融化在空濛的河水中。他目光掠过姑娘因专注求知而显得分外生动的眉眼,

最终落回那卷被她纤指微松、不再紧勒的绣品上,

那未完成的雀鸟仿佛在无声地等待着点睛之笔。“染丝之法,古方凋零,精于此道者寥寥。

”他开口,声音依旧平稳,却似含着几分旧日烟云的重量,“城中‘云锦阁’的老掌柜,

乃是先父故交。他铺子深处,或还存有些许昔年按古方浸染的旧线……只是,”他微微一顿,

目光似无意般扫过姑娘发间那枚素净的银簪,簪尾流苏在雨气中凝着几颗细小的水珠,

“此物珍稀,非寻常可得。”姑娘闻言,眼神明显一黯。陆砚之适时地话锋一转,

语气轻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诚恳:“若姑娘信得过——”他目光坦荡,直视着对方,

“三日后,也是这般辰光,我携些家中所存的檀砂染丝,于此桥头等候姑娘。届时,

姑娘或可一试此线,看看是否合意?”他并不提报酬索取,只将选择权坦然置于对方手中。

细雨如雾,一切声音仿佛被吸入了潮湿厚重的空气里。姑娘凝视着他,

明澈的眼眸深处清晰地映出石桥、烟柳,

以及他执伞静立的影子——那影子带着一种令人心安的笃定。良久,

一丝极淡却真实的笑意终于如同初绽的杏花,在她唇角悄然浮现。她低下头,

看着怀中那幅因这短暂相遇而似乎被赋予了新生的雀踏琼枝图,

低声道:“如此……劳烦先生了。”她微微颔首,那是一个郑重的承诺。

发间银簪垂下的流苏,随着这个轻柔的动作,在半空中划出一道短暂而优美的银色弧线。

“小女子姓苏,”她抬起头,声音清晰了几分,带着尘埃落定般的坦然,

“家就在河畔不远处的‘枕绣坊’。”“陆砚之。”他亦报上姓名,是郑重其事的回应。

细雨无声,依旧缠绵地萦绕着古老的石桥与静默的流水。两人之间,再无需多言。

那把紫竹伞在陆砚之手中微微一侧,为这短暂的交谈画上一个无声的句点。

藕荷色的身影怀抱半幅雀踏琼枝图,再次转身,沿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

缓缓向烟雨深处行去,步履似乎比来时从容了许多。银簪流苏在她身后轻轻晃动,

宛如投向这朦胧雨境的一点微小却执着的星芒。陆砚之执伞独立桥心,

目光追随着那抹藕荷色穿过迷蒙雨幕远去,直至它融入对岸柳烟深处,方才收回视线。

桥下河水默默流淌,承载着初遇的言语,向未知的深远处蜿蜒而去。

2画堂春深暮春时节的河水愈发丰沛柔软,载着落花与新叶,

慵懒地流淌过沈家绣楼下雕花的白石础柱。这座绣楼临水而筑,黛瓦粉墙,飞檐如翼,

静卧于姑苏城内交织的水网之间。楼前一道曲折回廊探入水中,廊柱根根浸润着水汽,

泛着幽深的乌光。十二幅青纱长幔从绣楼顶层精致的乌木雕花窗棂间垂落下来,

质地轻柔薄透,宛如十二道凝结的碧色烟岚。风过水面,轻轻撩动纱幔,

它们便有了生命般无声舒展、摇曳,将楼阁内外的光影筛滤得朦胧而暧昧,

过丝缎的窸窣、绣针穿透绷子的轻响、或是若有似无的叹息——温柔地揉碎在流淌的波光里。

陆砚之此刻便站在这临水的回廊下。一只小巧的紫砂风炉搁置在洁净的廊板上,

炉内银炭烧得正红,发出细微哔剥的声响。一柄形制古朴的提梁砂铫稳稳坐在炉上,

铫口微微蒸腾着热气。他垂目凝神,修长的手指拈起一枚素白茶则,

将明前龙井的嫩芽小心拨入铫中。动作舒缓沉静,带着一种近乎仪式感的专注。

随着茶叶落入滚水的轻微“扑”声,一股清冽鲜活的豆香骤然腾起,混合着水汽,氤氲缠绕,

将他素色的衣袖洇染上一层浅淡的湿痕,那抹湿意沿着布料的纹理悄然弥漫,

仿佛也浸润了时光。水沸声渐起,如远处松涛低吟。他微微俯身,调整着炭火的余烬,

目光却似不经意地掠过水面,投向那被青纱半掩的绣楼高窗。窗棂后,光影浮动,

偶尔能瞥见一抹专注的侧影,或是一只执着画笔的素手。倏地,一阵琴音从楼上逸出,

初时如溪流淙淙,泠泠清越,在湿润的空气里流淌。指法虽不甚惊艳,倒也流畅。然而,

当琴韵流淌至《广陵散》那一段孤绝峭拔、杀伐隐现的段落时,那弦音陡然变得滞涩艰难,

几次起伏转折,都显得力不从心。终于,在一处大音程的跳跃处,“铮——!

”一声刺耳的滑调,如同锦帛撕裂般突兀响起,硬生生斩断了那本就摇摇欲坠的曲意。

琴声戛然而止。短暂的死寂后,是窗扇被用力推开又撞上窗框的“嘭”然闷响。紧接着,

几个被狠狠揉捏成团的画稿,如同几只仓惶逃窜的白鸟,

倏地从那青纱掩映的窗棂后簌簌飞出,划过一道凌乱的弧线,直坠向下方的春水。

“啪嗒”、“啪嗒”……纸团接二连三落入水面,溅起小小的、懊恼的水花。

它们先是浮沉了几下,旋即被流淌的河水温柔地托起,

载着那未能得见的笔触和主人满心的挫败,摇摇晃晃地顺着水流的方向缓缓漂远。

其中一团恰漂至廊下,在陆砚之眼前的涟漪中打着转,

隐约可见纸团缝隙里透出的一抹未能成形便被揉碎的青黛色,

像是某种未及绽放便已凋零的情绪。陆砚之的目光追随着那些远去的纸团,

直至它们缩成水面几点模糊的白斑。他没有立刻作声,只是依旧注视着那圈圈漾开的涟漪。

炉上的砂铫口热气升腾,清冽的茶香愈发浓郁,将他周身萦绕。片刻,

一丝极淡、却因了然于心而显得格外温和的笑意,悄然在他唇边荡开。他抬起头,

目光坦然投向那扇此刻显得格外静默的青纱窗。“陆公子见笑。”窗棂后,

那片朦胧的青纱被一只手迟疑地撩开一道缝隙。一张脸探了出来,只隐约露出半面。

日光透过纱幔,在她清丽的轮廓上投下柔和的、变幻的光影,

更显得那未被完全显露的半张脸引人遐思。鬓边,几缕未及梳理的乌发不甚服帖地滑落,

其中一缕竟还顽皮地粘着一根纤细的翠色丝线,随着她微微急促的呼吸轻轻颤动,

像是春日里不经意沾染上的草露。那双含羞带窘的眼眸从纱幂后望下来,

带着几分自嘲的狼狈,又强撑着不肯完全示弱的倔强,“这《广陵散》……总也弹不顺。

”她的声音穿过垂坠的纱幔与湿润的空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喘,

清晰地落在廊下陆砚之的耳中。陆砚之并未立即移开目光。

他依旧望着那半张隐在青纱与光影后的面孔,唇边的笑意更深了些,温和而坦荡,

如同拂过水面的暖风,无声地消解着那份尴尬。他视线重新落回微波荡漾的水面,

仿佛在凝视着那些画稿漂远的方向,又仿佛透过水面在看更深处的东西。然后,他忽然展颜,

那笑容如同拨云见日,极其自然地驱散了方才琴音断裂带来的凝滞气氛:“明日辰时三刻,

”他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稳稳地递向楼上,没有丝毫犹豫或试探,

仿佛这是早已思量妥当的邀约,“沈姑娘可愿移步,随我去城外放一盏天灯?

”这个提议来得突兀却又自然,如同溪流遇石而转。窗纱后的身影明显顿了一下。

那半张脸上的窘迫尚未完全褪去,此刻又添上了一层纯粹的愕然。发丝间那缕翠线,

似乎也因主人的怔忡而停止了颤动。陆砚之仿佛并未察觉她瞬间的凝滞,

他的目光极其自然地垂落下来,落在眼前那炉烧得正旺的炭火上。

炭火在炉膛里发出幽微的红光,跳跃着,将热气源源不绝地送入砂铫。

他伸出旁边一根长长的乌木火箸,并非拨弄炭火,

而是极轻巧、极准确地探入炉膛底层尚未完全燃尽的灰烬之中。火箸尖轻轻一拨,

几点猩红的火星倏地爆开,旋即湮灭在空气里。随着他的动作,

一股截然不同于茶香的、清冽而微酸的果香气,如同蛰伏已久的精灵,骤然被惊醒,

丝丝缕缕,缠绵又霸道地挣脱了炭灰的束缚,混合着蒸腾的水汽,袅袅升腾起来!

那是极其新鲜的、属于山林枝头的青涩梅子气息——未经窖藏,未经糖渍,

带着春雨洗刷后的微凉和枝头阳光晒过的微暖,清酸得令人舌尖生津,

又隐约透着一种生命的韧劲,瞬间便压过了炉上龙井的豆香,

甚至将那弥漫的水汽也染上了一层酸涩而鲜活的质感。

沈姑娘的目光下意识地被那奇异而醒神的梅香所吸引,隔着纱幔,她似乎也微微吸了吸鼻子。

窗棂后的身影向前倾了些,那撩开纱幔的手指因用力而指节微微泛白,

显然是想看得更真切一点。陆砚之已将火箸抽回,箸尖上沾着些许温热的灰烬,

隐约可见灰烬中包裹着几颗烧得焦黑干瘪、却依旧顽强散发着惊人酸香的梅核。他神态自若,

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事实,

声音里却含着恰到好处的笑意与一丝不易察觉的邀功意味:“今日煮茶时,

在这炭火里埋了几枚东山新采的青梅。”他顿了顿,

目光若有似无地掠过窗纱后那张因惊愕而显得格外生动的脸庞,

以及她鬓角那缕带着翠线的发丝,“炭火的余温煨着它们,倒逼出些意想不到的滋味。这酸,

醒神得很,也……”他语意未尽,只将那枚沾着灰烬的梅核轻轻置于廊边洁净的青石板上,

任那清冽的酸香在湿润的春风里更肆意地弥漫开来,

“……也让人格外期待明天清晨开阔的天光与自由的气息。”青纱窗后,一片寂静。

只有风掠过水面,穿过廊柱,撩动重重纱幔的细微声响。那半张探出的脸庞,

赧然的红晕尚未完全褪去,惊愕也未曾消散,

却又被这突如其来的、带着奇异梅香的邀约和对方话语中那份体贴的“醒神”之意,

搅动起层层叠叠的波澜。

她的目光在那颗尚有余温的梅核与廊下陆砚之从容含笑的面容之间来回流转。

炉上的砂铫水汽蒸腾愈发急促,发出细密的嗡鸣,催促着清茶将成。

那炉膛底层煨烧青梅所逼出的独特清酸,

与龙井的豆香、水畔的青草气、湿润的泥土芬芳无声交融,

在两人之间这片狭小而湿润的空间里,织成一张无形而微甜的网。

沈姑娘看着陆砚之提起砂铫,将那碧色盈盈的茶汤注入两只素白的瓷盏。

滚水注入茶叶的细碎声,瓷盏相碰的轻响,是此刻唯一清晰的声响。她目光低垂,

落在自己搭在窗棂上的指尖,那上面似乎还残留着揉碎画稿时纸张粗糙的触感。然后,

像是终于下定了某种决心,又像是被那空气中弥漫的、独一无二的梅子清酸所蛊惑,

她的指尖无意识地蜷缩了一下,随即缓缓松开紧攥的窗纱。青纱失去拉力,柔顺地重新垂落,

将她探出的半张脸重新掩入朦胧的光影之后。

短暂的沉默仿佛被那袅袅的茶香与梅酸拉得很长。终于,一个清越的声音穿透了青纱的阻隔,

带着几分刚刚平复下来的气息,清晰地落入廊下:“明日晨时……”她微微一顿,

声音里最后的迟疑如同露珠滑落草叶,“……枕绣坊后门石埠头,有船候着。”语毕,

那扇探出过脸庞的青纱窗被轻轻合拢,“嗒”的一声轻响,隔绝了内外。

只余下那十二幅青纱依旧在春风里无声摇曳,倒映着流水,也倒映着廊下独立的身影。

陆砚之端起面前一盏清茶,碧汤如玉,映着他眼底温和的笑意。他看着那紧闭的窗户,

仿佛能看到窗后之人此刻必定是背靠着窗棂,手指无意识地捻着鬓角那缕带着翠线的发丝,

胸口微微起伏。他低头,轻轻吹开盏中浮叶,

将一缕混合着龙井清香与青梅微酸的氤氲气息送入肺腑。茶汤入口,清冽微涩过后,

喉间竟缓缓回上来一丝奇异的、来源于灰烬与青果的甘凉。廊外,河水平静。

那几团载着主人一时懊恼的画稿,早已漂得不见踪影,融入了无边春水。

只有那颗置于青石板上的焦黑梅核,

沉默地散发着最后一丝倔强的、让人口舌生津的清酸余韵,

无声地宣告着一个崭新黎明的邀约。3月夜惊鸿子时的运河,是一匹缓缓抖开的墨色软缎,

沉静地铺展于沉睡的姑苏城下。廿四桥那轮圆满得惊人的明月,仿佛并非悬于中天,

而是整个儿融化在了这深沉的墨缎里,浸染出一片流泻的、颤动的银辉。

桥身石拱的轮廓被月光勾勒得清晰温润,倒影投入水中,

便成了另一个虚实相生、玉石雕琢的梦。两岸垂柳无数,千万条柔韧的枝条低垂,密密匝匝,

江南灯月录

江南灯月录

作者:大汤黄鱼类型:言情状态:已完结

乌篷初遇暮春三月的姑苏城,浸润在杏花微雨里。细雨无声,却织得天地朦胧,似一层薄纱笼罩人间。青石板铺就的狭长小巷,被雨水浸得油亮乌黑,倒映着两岸粉墙黛瓦的曲折影...

小说详情
同类推荐
猜你喜欢